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李洋
24744平方千米的辖区面积,908.51万总人口,超5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夏日长春,美景如画。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如今,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长春,正满载春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新出发。
干部能力作风在“变”中情暖春城
城市发展转型的加速,群众利益诉求的多样,让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考卷更加千头万绪。6月17日,领导干部“走遍长春·情暖春城”行动正式启动,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
6月17日,长春市启动领导干部“走遍长春·情暖春城”行动。长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办好老百姓的事情重在务实,要投入真情实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这场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中,长春市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集中解决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老旧小区,讨论基础设施修缮;在雨季易积水路口,协调推进管网改造;在生产企业,统筹解决发展难题……炎炎仲夏,全市领导干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发现问题、回应诉求、解决问题。
为保持工作连续性和不给基层增加负担,此次行动各级领导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注重用好“四级包保”、信访联席会议、“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万人助(驻)万企”等原有工作机制,街道(乡镇)、社区(村)充分发挥已有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切实保证工作有序衔接,齐抓共管、系统推进。同时,此次行动建立工作评价机制,形成“动态交办问题(动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结果评价”的完整闭环,确保工作实效。
此次行动,不仅是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的扎实行动,更是一次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以高效能治理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的生动实践。
此次行动,组织部门、社会工作部门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经济发展部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增强经营主体发展动力活力;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深入重点区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切实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民生服务部门深入矛盾问题突出的基层一线和服务对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市民在公园畅享美好生活。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干部能力作风之变,最终指向城市的发展之变。当前,长春市各级干部进一步转作风、提能力,信心满满、干劲十足,振兴的美好梦想照进现实。
在拆围中,“透”出城市新貌民生暖意
干部的能力作风,在“走遍长春·情暖春城”这场“大考”中经受考验,也释放能量。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了更多机会更大舞台。他们把群众路线走出了新意,在互联网上找重点,在评论区里找不足,围绕群众期盼不断丰富内容供给。
“能把围挡拆掉吗?出行太不方便了!”“把公园真正‘打开’,让老百姓拥抱大自然。”“老旧小区的环境可否整治一下,让我们在优美的环境享受生活。”……如今,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的一条条急难愁盼,正成为长春市领导干部最关心的、最迫切想解决的重点。
“拆围挡那天我特意来看了,钩机一扒开,里头全是杂草垃圾,谁能想到俩月就变成小公园了。”家住南湖新村中街的退休教师张建国,现在每天都要去家附近的新公园坐会儿。这里原是一处破旧围挡圈占的闲置地,拆除围挡后种上了山杏和榆叶梅,添置了石桌石凳,成了周边居民的“宝藏角落”。
长春市通过启动“拆围透绿”工程,让绿色景观拥抱城区。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现在路面宽了,顺畅多了。”在铁北二路与北七条交会处,曾经500平方米的围挡占据着半条人行道,行人只能绕行机动车道。“如今围挡拆除后,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了近三成。”交警王磊说。
在新民大街旁的口袋公园里,市民李淑琴望着花丛中的格桑花,满脸笑意:“原来这里是院墙,现在院墙拆除了,出门见绿格外舒心。” 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活化利用工程中,原来的实体围墙被拆除,沿街单位的庭院绿地与街道公共空间无缝衔接,新增的13处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市民在新民大街旁的口袋公园旁拍照留念。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截至7月11日,长春市整治围挡636处,释放道路面积17.3万平方米,相当于拓宽了25条标准街道。围挡拆除整治行动不仅拆墙透绿,更注重空间活化。据长春市建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全市已将15处闲置地块改造成绿地或口袋公园,释放绿地面积11.8万平方米。
背街小巷不仅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更是承载着市民生活点滴的重要空间。长春以推动城市更新为抓手,拆除的是围挡,打通的是堵点,温暖的是民心。长春正以更通透、更绿色、更宜居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每个市民的幸福答卷。
精细化管理,奏响幸福春城的动人乐章
夜幕降临,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新民大街在一场场文旅秀中变得年轻了。步入街区,刚刚焕新升级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前,一场场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电影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欢声笑语中,城市的“温度”在不断提升。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文脉赓续,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能丢失的一份坚守。新民大街,这条承载着春城记忆的老街,不再只是凝固的历史印记,而以“古今交融”的鲜活姿态,为城市文旅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
长春新民大街景观。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当历史底蕴化作可触摸、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产品,新民大街正用实践证明:城市更新的终极价值,在于让历史真正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老街焕发永不褪色的生命力。
近年来,长春市大力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治理增效。绵延的生态绿道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了“绣花”功夫治理的伊通河成了城市发展活力源。
长春伊通河美景如画。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作为长春市的母亲河,伊通河承载着沿岸市民的生活所需。近年来,长春开展伊通河综合治理,全区域、全流域、全方位进行生态修复,治理范围涵盖伊通河城区中段、南南段、北北段等九大水系。这是长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治污最坚决的生态治理工程。
治理伊通河,长春如何下好“一盘棋”?长春市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根据工程建设需求和水系布局,设立11个工作组和16个工程指挥部。
治理河道及附近污染,开展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沿岸畜禽养殖场搬迁……不同河段因地制宜,同步展开。建设配套设施,铺设管线,将原本要流入伊通河的污水引至附近提标扩建后的污水处理厂;河道引水、建设涵洞“两步走”,小河泡汇成大水面……
每当春暖花开时,伊通河畔便汇成了一条绵延数里的花海长廊。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如今的伊通河,更像一串璀璨的珠链,镶嵌在长春城中,展现出生态发展的独特魅力。它还在满足市民生活所需的同时,推动着城市经济发展。沿着伊通河,长春新区北湖未来科学城重点产业园区、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吉林大学与长春新区共建的吉兴产业园等项目施工正酣。长春着力将伊通河部分河段打造为城市发展动力源,推动科技产业园、商务中心等在伊通河沿线布局。
“治理一条河,美丽一座城。我们借伊通河治理之机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完善防洪体系,也带动产业升级。”长春市主要负责同志说。
春城仲夏的夜晚,市民在长春文化广场欢快起舞。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锤一锤,实打实;一年一年,铆足劲。长春城市发展道路的壮阔图景,令人期许。
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